定点医药机构数量有序增加,医保目录支付范围不断扩大;推动更多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结果落地惠民;推进重大疾病门诊特殊慢性病待遇资格认定“快捷办”;医保报销比例持续提高,15分钟医保服务圈不断完善……翻开铜川医保的“民生账单”,一项项暖心举措彰显了我市医疗保障部门竭诚服务百姓民生、增进福祉的使命与担当。
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近年来,我市医疗保障部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主线,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为抓手,锚定目标任务加油干,充分发挥医疗保障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全力谱写医疗保障事业发展新篇章。
医疗保障精准有力 群众就医获得感显著提升
“我父亲、我自己和我的妹妹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我们申请了慢性病,如今的医保服务真是太贴心了。”近日,家住新区的患者马先生和往常一样,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检查血压,开了些高血压病的药物,并直接享受了慢病医保门诊报销,谈起医保他感触很深。
“现在看病真方便啊,就连跨省看病也不需要来回折腾报销了。”作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受益者,生活在铜川的郑州退休职工陈先生由衷感慨。
近年来,我市着力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梯次减负功能,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稳步提高生育医疗保障水平,将灵活就业人员和城乡居民产检、生育医疗费用纳入保障范围;严格落实医保待遇清单制度,巩固提升待遇保障水平;完善门诊慢特病管理,慢特病病种由31种扩大至51种,同步提高最高支付限额,除门诊慢特病用药保障外,将与疾病相关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内的检查、检验、治疗、特殊材料等医疗费用也纳入支付范围,有效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加强城乡居民“两病”门诊用药保障,做实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同时,我市不断健全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参保分类资助、大病保险倾斜、医疗救助政策,实行重特大疾病兜底保障。稳步推进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落地实施,使我市医保涵盖1335种西药、1323种中成药、430种谈判药等3088种药品,同步调整特殊药品范围。全市新增“双通道”定点医药机构、特殊药品定点零售药店各6家,异地联网定点零售药店机构7家,截至目前共开通异地联网定点医疗机构94家、零售药店327家,实行直接结算,进一步方便群众就医购药。
推进医药集采落地 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日前,耀州区孙塬镇孙原村村民张天红忙完农活在回家的路上,顺道走进村卫生室,来买平时吃的降压药。74岁的张天红患有高血压已有多年,自从这个降压药纳入我市集采药品种类后,同样的药品、药效,一年下来为张天红省下了不少钱。
张天红口中的“便宜药”是国家集采药品。为减轻患者看病用药负担,我市协同推进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积极跟进国家、省组织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目前,我市已参加中、省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18批次769个中选品种,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超过50%;同时执行国家组织医用耗材冠脉支架和人工关节等10余批次集采耗材中选品种,集采药品耗材每年可为全市节约采购资金约8500万元。
与此同时,我市稳步推进集采药品“以镇代村”工作,着力打通集采药品下沉基层“最后一公里”,采取了取消药品、耗材加成,推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实行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以量换价等措施,为集采药品到患者“家门口”铺设了一条“高速路”。
“以前群众只能在县级医院和镇级卫生院买到质优价廉的集采药品,为把这项改革红利送到更多群众家门口,目前全市实施了集采药品‘以镇代村’工作,将覆盖面延伸到了村级卫生室。目前,全市43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有39家参加药品集采和代采工作,使用集采药品品种达到80多种,全市446个村卫生室有307家参加药品集采。”市医保局价格招采科科长王浩告诉记者。
简流程优服务 老百姓看病就医更便捷
“就医购药不带卡,出门只需医保码”“手机点一点,足不出户即可查询医保信息、办理医保缴费和异地就医备案”……如今在铜川,“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正在成为群众医保经办、就医购药的新常态。
“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太方便了。”近日,家住王益区的陈女士仅用15分钟就顺利帮母亲办好了医保异地就医报销手续。陈女士感受到的便捷正是我市建设“15分钟医保服务圈”带来的变化。
“今天来办理医保业务,进大厅才发现都快下班了,但是工作人员还是耐心地全程为我服务,不一会儿就办理好了,服务真是太贴心了。”市民张女士在市医保经办中心经办窗口办理业务时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赞不绝口。
让群众真正获益是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医保系统在优化医保公共服务上下足“绣花功夫”,逐步建立了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经办服务网络,深化基层赋能,推动业务下沉,延伸经办触角。截至今年,全市共建成471个医保服务站,其中镇(街道)医保服务站41家,村(社区)医保服务室430家,配备专兼职医保经办人员667人,推动经办服务事项下沉,实现医保公共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着力打造“15分钟”医保便民服务圈。
同时,全面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和医保服务十六项便民措施,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增便利,推动“出生一件事”“退休一件事”“购药一件事”集成联办和医疗救助免审即享、生育津贴限时办结等10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落地落实。持续深化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改革,不断优化跨省异地就医备案渠道,做好异地联网定点医药机构准入,全面落实省内异地就医免备案政策,实现参保群众省外线上备案、省内跨省异地门诊和住院直接结算、省内跨省5个门诊慢特病种直接结算,进一步满足参保群众的异地就医需求。
为了方便群众,我市持续推进“互联网+医保”,全面推行医保电子凭证全场景应用服务,指导参保人员“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着力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医疗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全市三级医疗机构全面应用移动支付,13家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147家定点零售药店应用电子处方流转,两定机构“电子医保码”实现全覆盖。
(记者:李阳)
网络编辑:薛红娟
信息审核:陈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