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稳就业促增收硬仗是全市人社工作的统揽和总抓手,我们将锚定目标、尽锐出战,清单管理、创新突破,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以实际行动为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贡献人社力量。
紧扣产业企业,稳存量、扩增量。产业兴则就业旺。坚持“大就业观”,紧扣产业、服务企业、力促就业。强化政策支撑,落实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用足用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以及稳岗返还等政策举措,政策找人、免申即享,助力企业降本增效、稳定就业存量。强化链式服务,落实“一项目一专班、一企业一专员”人社服务包抓机制,聚焦“三大产业集群”,深入开展“人社工作进园区”,深挖就业增量,编制重点产业链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推动岗位开发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800人。强化创业扶持,加大跟踪指导,前移服务、由银行试点办理,切实做到“应贷尽贷、应贷快贷”,有效释放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7亿元以上。
紧盯重点群体,优服务、兜底线。重点群体就业稳,则就业大局稳。坚持以精准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常态化开展就业公共服务进校园,持续挖掘公共部门岗位资源,着力扩大市场化就业,实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攻坚行动,提供“1131”服务(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全年征集就业见习岗位不少于3200个,力促尽早就业。深化跨区域劳务协作、返乡创业,稳定社区工厂在80家左右,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少于5.5万人,帮助更多农村劳动力、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加强就业动态监测及跟踪服务,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应帮尽帮”。
紧密供需匹配,强技能、提质量。供需精准匹配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突出供需两端同向发力,深化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劳务品牌培育、就业服务提质“三项工程”,提高人岗适配度。构建“培训+认定+就业”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围绕家政、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市场需求量大的领域开展技能培训,全年培训5000人次、等级评价1000人;以全市陶瓷技能大赛为牵引,争创1个省级大师工作室,建成5个市级大师工作室,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围绕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培育壮大“耀瓷工匠”“宜君山地果艺师”等优质劳务品牌,“一县一品牌”,不断扩大劳务品牌就业规模。巩固提升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线下高频次开展招聘活动、优化升级零工市场、试点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线上推广使用“铜易就业”“铜易创业”平台、开发“岗位智能推荐”“AI面试模拟”功能,实现24小时在线求职服务,多渠道推进岗位直达家门口、“手指尖”。
紧抓权益维护,重保障、促和谐。保障劳动者就业权益,是促进稳定就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织密社保网络,扩大参保覆盖面,落实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待遇提标政策、稳步提高社保待遇,及时兑付各类政策性补助(贴),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集体经济补助试点范围,实施困难群体代缴,多举措助力群众减负增收,以更加充分可靠的社会保障减少劳动者后顾之忧。规范用工管理,加强工资宏观指导调控,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最低工资标准等调控机制,多元化解劳动人事争议,推动群众工资收入合理平稳增长。强化欠薪治理,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发现和纠治就业歧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等现象,高效查处违法案件,积极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良好就业环境和劳动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