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8月21日 谣言:四川凉山木里突发森林大火? 真相:近日,有网民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视频,并配以“四川凉山木里突发森林大火,四川森林消防总队紧急出动42辆消防车,400余名消防指战员奔赴现场”的文字。当地网信部门联动应急管理局进行查核,证实四川凉山木里近日未发生森林大火。(来源:四川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 误区:夜尿频多,就是肾不好? 真相:并非如此。导致夜尿增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两种情况:生理性和病理性。首先,从生理角度来看,睡前水分摄入过多,如喝大量水、饮料、啤酒,都可能会出现夜尿次数增多、尿量增多的情况。精神紧张或压力增加,也可能出现夜尿增多。此外,夜尿增多是老年人常见的问题之一,其发生率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尤其年过70,有超过一半的人会出现夜尿增多的问题。但这不一定是肾脏出现了问题,与年龄相关的生理结构、激素、组织学改变是老年人出现夜尿增多的重要因素。其次,病理因素也是导致夜尿增多的重要原因,如糖尿病、尿路感染都会引起尿量增多,导致夜尿频次增多。所以
-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印台街道近日集中力量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旨在打造一个整洁、美丽、宜居的舒适环境。活动中,主要领导充分发挥了组织协调作用,动员全体机关干部、村“两委”成员、党员志愿者以及广大群众300余人积极参与。大家齐心协力,对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公共厕所、河道沟渠等重点区域进行了全面清理。有的清扫路面垃圾,有的铲除路边杂草,有的清理卫生死角,有的打捞河道漂浮物,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干劲十足。经过一天的努力,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道路变得干净整洁,垃圾杂物被清理一空,河道沟渠的水流畅通无阻,卫生死角也不见了踪影。整个环境焕然一新,呈现出一幅整洁、美丽的乡村画卷。此次集中整治行动,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也增强了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文明意识。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印台街道今后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共同守护美丽家园。
-
在互联网平台,网络暴力行为时有发生,其严重损害当事人人格权益,扰乱网络秩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8月1日起施行。作为中国首部针对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专门性立法,《规定》共有七章34条,将与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做好有效衔接,有力提升网络暴力治理效能。厘清网络暴力信息概念。“我与一些网民意见不合,有人对我进行冷嘲热讽,这可以被称为‘网暴’吗?”此前,由于网络暴力概念的界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给精准治理网暴带来困难。对此,《规定》明确规定,网络暴力信息是指通过网络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对个人集中发布的,含有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煽动仇恨、威逼胁迫、侵犯隐私,以及影响身心健康的指责嘲讽、贬低歧视等内容的违法和不良信息。通过“列举式定义”,《规定》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精准划分。全面理解相关定义,有利于准确把握网络信息违法与否的边界,帮助判定信息发布者行为是否具有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连日来,我市各级政法机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在各自岗位上继续奋勇拼搏、开拓创新,以各项务实举措,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地生根。 以法治力量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事来来回回折腾了好长时间,终于解决了!感谢法官和社区帮我们调解。”近日,在耀州区邻德社区“法官工作室”,居民李某和王某握手言和,并对案件承办法官和社区工作者表示感谢。原来,王某和李某住在邻德社区同一栋楼。住在王某楼上的李某家管道漏水,致使王某家墙面被水侵蚀受损。无奈之下,王某将李某诉至法院寻求帮助。 案件受理后,“法官工作室”承办法官曹振军第一时间联系双方当事人听取意见。“如果要算清李某房屋渗水对王某家造成的具体财物损坏金额,就要进行司法鉴定。从鉴定到判决可能需要一个多月时间,这不仅会增加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还有可能加剧邻里矛盾。”在曹振军看来,与社区形成调解合力,对双方当事人进行释法说理是化解这起纠纷的最好方法。 这起邻里纠
-
2024年8月20日 谣言:青岛崂山水库污染严重,鱼类漂浮成灾? 真相:崂山水库是青岛市重要水源地。近期,有网民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称,“崂山水库旁白沙河鱼在岸边泛滥成灾了”,视频中水质浑浊,不少死鱼漂浮在水面,引发关注。对此,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崂山分局执法人员会同崂山水库管理处和属地街道对崂山水库周边地区进行排查,通过当地居民辨认,确定视频中相关建筑和周边植被生长情况不在崂山区。日前,青岛崂山警方已将犯罪嫌疑人霍某等4人先后抓获。经查,霍某为博取眼球、吸引流量,使用不明地点水污染视频,通过“移花接木”手段虚构事实,编造了“青岛崂山水库被严重污染”的网络谣言。(来源:山东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误区:运动后半小时内吃东西会变胖? 真相:此说法不准确。事实上,运动后半小时内是能量补给的最佳时机。此时身体处于能量亏损状态,摄入的食物很快会被身休吸收利用,而不是转化成脂肪。而且,如果不吃东西,人体就没有原材料用于合成肌肉、骨骼等,不利于身体健康。在运动后半小时内
-
归雁还巢,反哺桑梓。近期,解放社区组织辖区大学生开展“用青春之力、筑安全环境、守净美家园”零距离志愿服务活动,为青年大学生提供暑期社会实践机会,引导广大青年投身志愿服务,为社区公益事业贡献青春力量。活动中,青年志愿者们化身“清洁员”,走街串巷,手持清扫工具,对道路两旁的落叶、烟头、杂物等垃圾进行了清理,让社区面貌焕然一新。随后,在社区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志愿者们走进辖区临街商铺,现场向商户讲解消防器材使用、火灾防范等消防常识,为辖区营造了安全稳定的消防安全形势。据悉,此次参与志愿活动的20余名青年,均是解放社区近几年考入大学,并曾受到社区表彰鼓励的大学生。解放社区积极组织青年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精神+实践育人”的双重推进,让青年大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社区工作的意义。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也用汗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大家纷纷表示,将积极投身社区实践工作,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为社区发展注入青春活力。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尉一帆说:“暑期社会实践可以给我们大学生带来很多,我觉得首先是能够通过参
-
数字化手段赋予展览更强大的表现力,将非遗的魅力更好呈现出来,提供给观者多维、丰富、充实的现场感受,为将“观看”提升为“体验”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大的发挥空间。当下,以非遗为主题的展览活动丰富而活跃。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让非遗用当代媒介述说文化新语,展览更加重视氛围的营造和观赏体验,注重在整体的文化情境中呈现活态的非遗内容,展现非遗中人的温度,探索非遗的当代衍生转化,与当代文化生活展开积极而深入的联动。展览中,新技术的应用与非遗主题内容的巧妙结合,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体验。非遗传承依赖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和文化情境,而展览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构建虚拟场景,使观众沉浸其中,实现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增强非遗展示的现场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花城百花开——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中的“粤韵流芳”板块,通过机械互动装置《芭蕉之声》,人机交互展现高胡、椰胡、扬琴、秦琴、洞箫共奏的乐曲《雨打芭蕉》,就是典型一例。数字技术通过整合多媒体技术,结合声、光、电等多种元
-
我市将森林资源管护作为重心工作,在全市开展了侵占林地整治护林护草专项行动,通过创新“五大举措”,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拧紧“责任链”,发挥林长体系效能。将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与林长制深度融合,建立“权责清晰、条块结合、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通过总林长“发令”拧紧“责任链”,运用“林长+林业重点工作”和“三单两函”工作机制,强化“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协作机制,在全市形成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林业部门牵头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森林资源管护新格局。同时,将森林资源管护成效纳入林长制考核评价和督查体系,形成“明责、履责、督责、问责”的闭环链条,推动森林资源管护工作有效落实。 织密“管护网”,精准管护森林资源。建立林长包抓森林资源管理责任区网格体系,落实市、区(县)、镇(街道)、村四级2437名林长责任区,构建“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资源管理网。以全市1504名生态护林员为森林资源管护基本单元,划定巡护责任区域,网格定人、人员定责,完善生态卫
-
初秋时节,行走在位于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的宜君县,晴则碧水蓝天、云卷云舒,绿聚葱笼、峰散清凉,雨则水润沟壑、墨染山梁,雾霭氤氲,仿若仙境,让人不由得放下生活之累,徜徉生态之美。近年来,宜君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秉承生态为民理念,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释放和放大生态效应,从点滴之处营造美感,从细微之处精心管理,全力打造山水宜居美丽山城。筑牢生态屏障 守护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宜君县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展国土绿化工作。历年来累计营造林67.8万亩,通过项目实施基本建成了以流域、山系为骨架,以带、网片为主体的生态防护林体系,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构筑了西安、咸阳、铜川等城市抵御陕北风沙的最后一道绿色屏障。同时,为有效巩固发展治理成果,宜君县高度重视林长制落实工作,以林长制促“林长治”。以云梦乡为例,该乡镇建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乡级林长,村支部书记任村级林长的乡村两级组织体系,构建起“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作、源头治理、全
-
时值暑假,不少家长无奈地发现,自家孩子仿佛和网络“绑”在了一起。打游戏、刷视频、看小说,一方小小的电子屏幕,似乎正在成为未成年人假期娱乐的主要途径。利用互联网娱乐休闲本无可非议,但动辄数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连续地玩,很难称得上是一种良性利用。近日,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发布《县域未成年人网络消费调研报告》指出,上网已经成为县域未成年人的主要娱乐方式,周末及节假日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未成年人已接近八成。《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下称《报告》)也指出,仅在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就达95%以上,玩手机游戏的未成年网民比例达到62.8%,有超过五分之一的未成年网民认为自己“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互联网。煽动情绪、宣泄暴力、黄色擦边……近年来,不少网络有害信息借助游戏、短视频等载体向未成年人伸出“魔爪”。还有不良厂商抓住未成年人金钱观尚未成熟的特点,诱导大额充值消费。近期,中央网信办“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就明确提出,将重点整治短视频